据季家坪老辈人口口相传,季布出生在季家坪一个贫困家庭。因家里穷,根本上不起学。当时村子里有个小学堂,季布每天看着一些同龄孩子背着书包,高高兴兴地上学,快快乐乐地放学,非常羡慕。于是,每天他上山砍柴、或给人放牛回来后,无论早晚,路远路近,总要跑到学堂窗外,偷偷地听先生讲课。季布记性非常好,先生讲到的生字,学堂里的学生在课本上写,他就拿根树枝,在地上写。先生教的那些字,他在地上划拉几遍就记住了。另外一些个问题,学堂里的人学几遍学不会,他听一遍就理解了。实在不会的,记在心里,回到家里,反复练习几遍,就掌握了。
有*,季布砍柴回来晚了,等他感到学堂,已经人去屋空——放学了。失望之际,无所事事的季布,一时心起,就将学到的一些字,写到了黑板上。第二天,老师走进学堂,发现那些字写的不但工整,而且非常有笔力。老师问,黑板上的字是谁写的?学堂里的学生们你看看我,我望望你,都莫名其妙。这时,季布去给别人家还东西,刚好路过学堂的窗户外,听见先生问,就怯怯地说,我写的。 襄阳圣火广告公司
先生很是惊诧,走出学堂,仔细打量了下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季布,见这孩子一对浓眉下,长着一双清凉凉、水汪汪的眼睛,觉得这个孩子如能进得学堂,掌握了文化知识,将来一定有大出息。先生就问了他是谁家的孩子,叫啥名字,家在哪后,就到他家里,做他父母的工作,希望把季布送进学堂上学。
季布的父亲说,我们巴不得他能上学,识文断字,省得以后在这方面吃亏。可是家境太穷了,能糊住肚子就不错了,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啊!先生将季布家里里外外瞅了瞅,觉得季布父亲说的是实情,说,只要你们愿意送孩子进学堂,学费的事就免了。见先生这么说,季布父亲不好再说啥了,就答应了季布进学堂读书。从此,季布跟其他孩子一样,正儿巴经进了学堂,不再躲在窗户外偷听先生讲课,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。他严格要求自己,坚持每天早到晚回,每次先生布置的作业,别人需要一两个时辰才能完成,而他,差不多一柱香的工夫,就完成了,所学的功课,全部都能流畅地背诵下来。
一晃,不知不觉进入了腊月,学堂放假,学子们都回去帮大人干活,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。季布父亲上山狩猎,弄回了不少如兔子、糜子、野鸡、山羊等,其中还有一只半大不小的野猪。 短视频制作 广告设计制作
看到父亲捕回这么多猎物,季布对父亲说,先生*让我去学堂读书识字,可我们一直没有东西报答先生。*你捕回这么多猎物,不如分些于先生,也算是报答。父亲听了儿子的这番话,摸摸儿子的头,“嗯”地点点头,说,我儿有知恩必报的想法,非常好!你看给先生送些啥,自己随便挑选便是。
于是,季布选了两只兔子,然后扛起那只半大不小的野猪,朝先生家走去。
到了先生家,季布见先生背着双手,在屋前的门场上慢悠悠地来回度步,像是在思考啥问题。再一看场子的一边,放张小桌子,桌子上摊着几片版牍和笔墨。季布悄悄走过去,朝那版牍一看,写着“宁得一把五加,不用金玉满车。”季布明白,先生正在写文,只是思维受阻,正在思考下文怎么写。季布看看前面两句,挠挠头,忽然有了灵感,来不及于先生细说,抓起那笔,蘸墨写下“宁得一斤地榆,不用明月宝珠”两句话。
写完后,准备说于先生,哪知先生不知啥时站在了他身后。先生瞧着季布写下的两句,不由鼓起掌来,连说几个“妙哉”,真是孺子可教可畏也,日后必成大器!
可惜,公元前221年,秦国灭齐国,统一全国后,不允许民间私设私塾、学堂,违者满门抄斩。故,季家垭坪史上的*个学堂,在朝廷的敕令下,只能关门停学,季布也就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。好在这一年多的学堂生涯,他识了不少字,为他后来的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如果您对我们感兴趣,欢迎来电咨询!
电话:0710-3446448 0710-3446448
地址:襄阳市樊城区长虹路148号蓝光大厦二楼2128
邮箱:283084966@qq.com
微信客服二维码
手机网站二维码